一家超市如何抓住消費者眼球,讓消費者愿意下單?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。
人們愛去超市購物,一是方便,二是需求。而在一家超市大約有 2,000~3,000 種可供調配的商品,采取末尾淘汰制度,表現差勁的商品在貨架上待不過三個月,一年下來被替換更新的商品超過半數。
到底哪些區域適合擺放哪些產品,如何讓商品在貨架上實現自己的價值?
1. “回”字形的店鋪,讓你一定會經過這些貨架
一家標準的超市,使用面積一般在 100~120 平米左右。超市會根據店鋪的大小在設備上有所調整,比如有些特別小的門店會設有加高的特殊貨架。
和雜貨鋪不同的一點是,超市很少會讓你走回頭路。
從入口到收銀臺,一直走到最里面的日配商品,然后出門,正好繞一圈。除非是有明確購物目標,一般來說消費者都會按照這條路線逛上一圈。
2. 頭輕腳重,“強目的性”商品往下放
從小到大、從輕到重是超市貨架從上到下陳列商品的規則之一。
比如,農夫山泉桶裝水、大體積的抽式餐巾紙大多放在貨架的底層。
從視覺上,如果頭重腳輕確實會有問題。另一方面,如果是小物件,放在底層就更不容易看見了。
根據物件的包裝特征,超市的貨架里設有掛鉤,在貨架中還設置了“架中架”。
3. 每個超市都有一個更新最頻繁的貨架
進門后,面朝收銀臺的第一個貨架被認為是超市的“黃金地段”——這里是顧客的必經之地,排隊結賬的時候也不免在此逗留。
在這個貨架上,沒有一件商品會平白無故出現。
4. 你發現了嗎?面包的包裝傾角和貨架的傾斜度正好契合
超市的商品分為日配商品(即每天配送的新鮮食品,比如飯團、三明治、盒飯等)和非日配商品(比如保質期時間較長的泡面、薯片),以及不能食用的雜貨。日配商品來自超市專供的工廠,這意味著食物的配方,甚至包裝都經過精心設計,獨家擁有。
午高峰過后,超市內的三明治、壽司,以及自產系列的面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銷。
以面包貨架為例,店員會根據從高到低的優先原則,將面包緊湊地排滿上面兩排,使貨架盡可能好看些。個別的一排面包品種只剩下一個,但也被頂在貨架的最前端,和其他排面齊平。奇怪的是,這個孤零零的面包在貨架上自然立起,背后卻沒有任何支撐物。
仔細查看貨架,會發現包裝內盒子的傾角與貨架傾斜度是匹配的。無需外力的幫助,面包都會直立地“站”在貨架上,向顧客展示包裝全貌。
超市雖小,但只要用心,你會發現其中的許多竅門,稍稍做些改變就會變成吸引顧客的亮點,從而帶來更多的銷量和營業額。